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市场 >

> > 第十九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高层论坛讲话:找到大矿、找到好矿、找到急需矿

第十九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高层论坛讲话:找到大矿、找到好矿、找到急需矿

2024-09-04 11:08:35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编辑:席瑞霞   查看:218
分享
简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葛红林在第十九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高层论坛讲话:有色地勘行业要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给出地勘行业要跑蠃行情、赢得发展的建议。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葛红林


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高层论坛,从第一届到第十九届,已经形成了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的参会代表覆盖全国90%一级行政区,包括19个省、5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成为推动我国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特别是这一届,正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的重要决定,地勘行业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将更加如火如荼,在这个时候举办论坛意义更加重大。下面我讲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 有色地勘行业要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健康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提高矿产资源的自给能力和新矿产资源的补给。比如,关键矿产资源仍然短缺;又如,对外矿产依存度仍然偏高;再如,新发现的矿产资源仍然不多。

自然资源部公告显示,我国已发现矿产资源173种,其中,有色金属矿56种。目前,常用的有色金属矿产约有30余种,其中,2/3可单独成矿,1/3主要来自伴生矿产。但受资源禀赋下降影响,国内主要有色金属矿产量出现下滑。此外,随着我国对有色金属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矿产资源的“外采比”不断提高。根据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进口各类有色金属矿达到2.2亿吨实物量,折金属约4300万吨,有色金属行业总体“外采比”达到58%。其中,铜矿超过80%、镍矿达到88%,我国相对优势矿种精矿“外采比”也已超过36%。未来,与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有色金属品种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铜、镍、锂等新能源相关矿种仍将短缺

一是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深入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3年全国两会两次强调“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六队的回信中指出,要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2024年5月5日,二十届中财委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储备大幅增加找矿投入

我们要深刻领会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充分认识到有色地质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国家对有色地质工作者找矿的期盼越来越大。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面临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加快转变。

二是必须坚决落实能源资源安全的国家要求。今年3月14日,自然资源部召开矿产资源管理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会,会议要求要继续深入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千方百计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能源资源保障。会议还提出了五大要求,即不断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构建繁荣矿业市场的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力争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全面推进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培育矿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主动履责担当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地勘行业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能源资源安全的国家要求,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必须肩负找到大矿、找到好矿、找到急需矿的历史使命。找矿工作事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大局,要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全力以赴,加快找到有色金属的大矿、好矿和急需矿,不仅国内要加快找,而且国外要加大找。比如,要找更大储量的镍钴矿;又如,要找到更高品质的铜矿;再如,要找到急需的锂等稀有矿

➤ 地勘行业要跑蠃行情、赢得发展的建议

当前,地勘行业处于一个大转型、大变革的特殊时代,挑战多,机遇多,但机遇大于挑战。敢于挑战,抢抓机遇,就是最好的年代;反之,守旧躺平,丧失机遇,则是最坏的年代。我们要跑赢行情、赢得发展。

(一)认识新形势下的六大行情迫切

地勘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先行性、基础性的上游行业,往往受到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从外循环上看,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贸易摩擦逐渐升级,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从内循环上看,当前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期盼“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尽快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对地勘行业的六大行情迫切。

一是迫切需要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地质规划建议、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的力度。

二是迫切需要加大清洁低碳能源和锂、钴、“三稀”、晶质石墨等战略性矿产调查的力度。

三是迫切需要加大海洋地质调查,摸清海洋资源“家底”的力度。

四是迫切需要加大城市地质工作的力度,服务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加大土地特别是耕地的地球化学调查的力度。

五是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综合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提升服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力度。

六是迫切需要加大地质科技创新,着力在提高找矿勘探科技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二)加快新形势下的六大转变

从总体来看,地勘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越来越大,要面临新形势,加快实现六大转变。

一是加快从以资源为主向资源环境空间多要素并重的转变,从资源拉动向多要素驱动跃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地勘行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地质工作既要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又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服务好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国地质勘查工作不断拓展业务领域,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地灾治理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地勘行业特色优势,转型升级服务资源环境多要素空间格局,更好地发挥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基础性、先行性作用。

二是加快地勘从传统的固体矿产向清洁能源矿产和战略性矿产转变。要树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谋划找矿工作,紧扣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找矿。随着当前清洁低碳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要加强国内锂、钴、“三稀”、晶质石墨等优质资源勘查力度。

三是加快地勘从浅部向深部、陆地向海洋转变。随着近地表矿床发现率的快速下降,向地球深部寻找更多资源是地勘人的共识,是全球矿业发展趋势。2024年,国家启动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相关工作,解决国家能源资源需求,同时,开拓地下发展空间。近年来,海洋资源和海域管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地位不断提升,地勘工作重心逐步由陆地向海洋发展。我们要为构建“三深一土”的国土资源战略科技新格局作出贡献。

四是加快地勘从境内向境内外并举转变。为有效应对国内若干矿产资源的短缺问题,地勘行业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要扩展视野,加快从境内向境内外并举转变,有条件的要在国外建立资源勘查与开发基地。

五是加快地勘从以采集数据提供地质报告向大数据挖掘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地质调查工作的融合发展,以地质调查信息化技术创新带动地质调查工作模式转变,以信息化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现代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成果。地勘行业要积极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建立对地观测信息化应用技术体系、加快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智能地质调查与智慧探矿新模式等任务,已成为未来地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六是加快地勘行业从强调数量向重视质量和效益的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地勘行业要摒弃拼资源、拼消耗,追求数量产量的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三)地勘单位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一是要深化改革,探索地勘事业单位与矿业央企和地方国企的优化重组,构造探采一体化的现代矿业公司

二是要聚焦主业,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塑造能够持续创造效益的独特竞争优势。

三是要聚焦主责,优先做好本省本区域的地勘工作,摸清家底,加快将地方矿产资源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资本。

四是要减少内卷在国内,要营造企业自律、行业有序的地勘市场环境,在国外,要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帮衬的地勘合力。

    Loading...
热门会议推荐
江苏 - 徐州
2025年03月25日 ~ 27日
云南 - 昆明
2025年01月03日 ~ 05日
湖北 - 武汉
2024年12月27日 ~ 29日
湖南 - 长沙
2024年12月20日 ~ 22日
广西 - 南宁
2024年12月13日 ~ 15日
相关讯息
合肥科晶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推广

价格行情
期货
现货

热门数据

编辑视角
技术跟踪
分析评述

江苏苏青水处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推广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